研究生教育“多元共治”格局的演变
——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例
Evolution of “Synergetic Governance of Pluralism” Pattern for Graduate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High-level University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纪 承
(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通过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多元共治”格局演变轨迹的梳理,回顾了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各种格局影响下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多元共治;格局演变;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
本文系2013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C1-2013Y02-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同时感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基金支持(编号:YJSJG2014-007、YJSJG2013-0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5—23
作者简介:纪 承(1980— ),男,天津人。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行业特色型高水平大学(以下简称:行业高校)主要指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工信部或教育部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包括地质、矿业、石油、农林、水利、海洋、钢铁、化工、交通、纺织、邮电等类型部属高校。[1]行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与开发利用行业资源平衡协调的重要力量,其背负的责任与使命,使其命运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连,从而导致其研究生教育自设立之初便处于多头管理的“多元共治”的格局之中,几乎没有“高校自治”可言。新中国成立后,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多元共治”格局历经了四次大的演变。下面我们将从多元共治格局演变的角度梳理一下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各种格局影响下的发展历程。
二、“多元共治”格局的演变
建国之初,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的建立,以路、矿为代表的行业高校依靠4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的经验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他行业类高校也依托国家的政策全面铺开建设,形成了包括地质、矿业、石油、农林、水利、海洋、钢铁、化工、交通、纺织、邮电等各种类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晚清时期建立的行业高校,到民国初年开始尝试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到建国之初这类高校研究生人数非常有限,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但依然没有形成规模化培养,直到1978年首批研究生新生入学。至此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国家一元管理、单纯服务国家、精英教育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应该叫做“一元治理”,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可言。
上世纪末,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除少数行业高校继续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外,大部分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属地管理,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历史。[2]划归教育部或工信部管理的行业高校分处于各行业的领先地位,都具备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一整套的教育职能。这些高校在划归教育部或工信部之前,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所属行业,社会服务也围绕行业进行。培养出的研究生也往往带有“行业气质”,[3]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在行业内发展,主要依托于行业进行科学研究,申请科研项目,解决行业科研难题,原行业主管部门也依此设立各级各类司(局)等职能管理机构分管行业高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这时的 “多元共治”格局可以概括为第二阶段:剥离行业管理、高校行业互动、依然服务行业。
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工信部后,大而全的考核标准迫使行业高校向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发展。但此后随着我国部分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行业部门的撤销与合并,导致部分行业高校与原主管部门完全脱钩,行业依存度下降,部属行业高校生存道路的选择迫使其发生指导方针的变化,如仅仅是单向服务于某行业,必然会导致社会参与度很低,因此为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行业高校必须既要服务于传统行业,更要面向全社会去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然而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与行业相关的领域,[4]发展至此很多行业高校的学科门类虽然已经相当齐全,但除去优势学科外,其他学科实力普遍不强。至此,“多元共治”格局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属部拨款管理、高校行业脱钩、全面服务社会。
随着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型教育发展,招考要求的放宽,生源质量普遍下滑。行业景气度和部属行业高校的行业依存度的正向关系,使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都在反思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大而全”的专业模式是否合理,[5]放弃优势学科确切地说是忽视优势学科的做法是否合理,综合性院校和行业高校“千校一面”的评估调控手段是否合理。一方面通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加强行业企业和行业高校的依存度,行业高校为行业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行业景气度,行业从业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必将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到行业工作,也会吸引大批的优秀生源报考行业相关优势学科;另一方面行业景气度提高,行业企业反哺于行业高校,通过在高校设立各类企业奖学金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促使英才可以安心地呆在象牙塔内做学问,而不会受到浮躁的社会氛围的影响,通过高校教师解决科研难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是一对共生互赢的双生子——合则两利、破则两伤。三、结语
时间进入2014年,“多元共治”格局进一步演变:在“2011计划”的推动下,[6]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国际合作协同为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7]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国际国内经济软着陆风险加剧的大环境下,对很多行业影响较大。以煤炭行业为例,2012年下半年开始到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煤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自2012年至2013年底国内煤炭均价跌幅达到25%-30%。[8]这一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政府与行业(企业)、社会在多元共治格局中对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期待与这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自身对其功能和发展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两种认识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平衡,就会冲击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甚至行业高校全方位的发展,亦可能给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带来致命的精神性和结构性损害。[9]这两种认识之间如何平衡,将是理论界和教育界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华梁等.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0(4) .
[2]刘圣汉,赵保全等.关于推进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J].理工高教研究,2010(2).
[3]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4]王奇峰,丁岚等.行业特色型高校推动“两化”融合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高文兵.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6_zcwj/201205/135177.html.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
[8]国内煤炭行业环境变化分析与思考[EB/OL].2014—04—29. http://www.chinabidding.com/ jksb-detail-222515685.html.
[9]徐俊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共治”与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保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
|